清朝的水面力量纯粹就是防守式的水师,而不是海军,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首先从建设海军的目的和海军背后的建设背景力量就导致的清朝海军的局限,清朝建立海军最初的目的是师夷长技,防御为先,首先是能自强不被别人欺负,那首先就是防御,而且后来正真建立水师是各个地方各自为战的,北洋,南洋,福建,均是地方的强大势力出资出人出力建设起来的,基本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规划,即使像是李鸿章这样权倾朝野的人物对三大水师有过统一建设的计划,可也避免不了个人或自身所在利益集团的私心作祟,导致了各水师成为了各个军阀集团的私有财产,自然各个水师建成后的主要作用就是守成,保护集团的利益为先。
其次建立海上力量的思路和购买的水上力量也体现了保守的思想,北洋,南洋水师最早买的都是英国的蚊炮艇,也就是炮大船小,当当港口或近海的水面移动炮台是可以的,巡洋那就没办法了,其后北洋买的是超勇、扬威两舰,只有1300多吨,也不是巡洋的料,也就是说建设舰队初期就是为了防住港口,就没有舰队海面作战的想法。
第三:对近代海军的了解有限,舰队管理方面也是外行管内行,以北洋为例,在大量购入巡洋舰和配套舰只后,舰队成军,可对于近代海军作战中作战趋势了解有限,导致在海战中大口径火炮对敌稍有优势,而较小口径的速射火炮数量处于绝对劣势,舰速也远远低于对手,这样导致了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赢,十分被动,而舰队管理方面,固然各舰舰长是海军精英,可各个水师提督都是陆将改的水将,水战并不精通,必然出现管理上的失误和被动,再加上上面还有各派系的头头为了保住自己的力量,更是总有指示,那还折腾个头呀。
海军是一种进攻性的军种,守在那里就不是海军了,清朝那就纯粹是按照能够移动的水面炮台的标准在建设水面力量,那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