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编队将要进入黄海举行军演的新闻报道所引发的我国究竟有没有能力对航母编队进行打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打击的话题,最近在论坛上非常热门。广大网友纷纷发表看法及意见,可谓众说纷纭。本人不才,也来凑个热闹,从一个业余军迷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打击航母编队的问题。
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以及日本“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覆灭宣告了以空制海时代的来临。在现代海战中,不能有效掌握作战海域的制空权,就无法取得海战胜利。夺取作战海域的制空权,就成了赢得现代海战的关键环节。因此,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其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主要作战编成就是航母编队。
美国航母编队一般由1艘航母、2-3艘防空型巡洋舰或驱逐舰、2-3艘反潜驱护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1-2艘后勤支援舰组成单航母战斗群,共有7-11艘舰只。根据战时的需要,舰艇数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组成双航母编队或是由多个航母编队组成特混舰队。舰载机与护航的巡洋舰、驱护舰、核潜艇等组成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共同建立了大纵深、多层次、中远程的攻防体系。
毋庸置疑,美国航母编队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就其防御体系特别是对空防御体系来说,由F/A18E/F舰载战斗机及E2C预警机(远程)、标准2中远程舰空导弹(中程)、海麻雀中近程舰空导弹(近程)、“密集阵”近防炮(海拉姆导弹)及电子对抗系统(末端)等组成的从远到近四个梯次的对空防御体系是相当严密的,其中F/A18E/F舰载战斗机及E2C预警机等是其对空防御体系的核心。因此,想要有效打击美国航母编队,关键在于如何破解其对空防御体系,有效夺取作战海域的制空权。
要想破解美国航母编队的对空防御体系,击沉航空母舰,必须使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联合打击,即所谓的体系对体系。
破解美国航母编队对空防御体系击沉航空母舰的战术设想:
1、侦察定位
美国航母编队的舰载机作战半径在900公里左右,“战斧”巡航导弹射程在1500-2500公里之间。因此,战时,美国航母编队必须部署在距离我国900-2500公里之间的海域,才能发挥其作战效能。在此海域范围之内,我国的现阶段由“遥感”系列侦察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天链”系列中继卫星等构成的天基系统加之岸基超视距雷达等其他侦察预警手段的补充,区域性的侦察定位引导体系已初步建成,可以实现对美国航母编队的侦察定位,引导DF21C中程反舰弹道导弹攻击。
2、撕开裂口
二炮部队使用DF21C中程反舰弹道导弹对美国航母编队的核心——航空母舰进行2-3波次的连续打击。首先使用4-5枚携带电磁脉冲战斗部的DF21C导弹进行先期突击,稍后使用8-10枚携带高爆子母战斗部的DF21C导弹进行后续打击,力争摧毁航母的雷达电子、指挥通信系统,毁伤其飞行甲板上停放的舰载机、弹射起飞系统、阻拦降落系统及升降机等,使航母无法起降舰载机,丧失作战能力,破解航母编队对空防御体系的关键一环——由F/A18E/F舰载战斗机及E2C预警机组成的对空远程防御圈,为后续打击撕开裂口,创造条件。
3、饱和打击
航母编队的对空远程防御圈失效后,其对空防御能力大为削弱,对空防御圈退缩到200公里内,只能依靠标准2中远程舰空导弹(中程)、海麻雀中近程舰空导弹(近程)、“密集阵”近防炮(海拉姆导弹)及电子对抗系统(末端)等进行对空防御。这时,我海军航空兵可出动苏30MKK、歼轰7A、轰6M等使用射程在200公里以上的各型中远程空舰导弹在标准2中远程舰空导弹射程外对美国航母编队进行多波次、多方向、不同制导模式、不同飞行弹道的饱和打击,同时预先设伏的潜艇部队也伺机使用潜舰导弹发起攻击,重点打击航母编队中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伯克级驱逐舰等护航舰艇,破解航母编队的对空中程防御圈及摧毁航母编队的对海对岸打击能力和反潜能力。
4、清扫战场
经过我海军航空兵的空舰导弹饱和打击,潜艇部队的潜舰导弹伺机攻击,美国航母编队已基本丧失作战能力,护航舰艇伤沉大半。这时,我军可使用航空兵、潜艇乃至驱逐舰等发射空舰、潜舰、舰舰导弹,重型鱼雷等对航母编队发起最后一击,击沉美国航空母舰。
业余爱好者,说的不好请多见谅